五十年前,当我怀揣着稿件,忐忑不安地走进《峰峰矿工报》编辑部,拘谨地站在编辑面前,他们的满腔热情,顿时打消了我的顾虑,彼此间愉快的交谈起来。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报纸,也是我从事写作的起点。
公司员工旷工通知怎么写(旷工通知怎么写并打印)
那一年我19岁,在峰峰矿务局建材厂当工人。严重污染的生产环境,高强度的劳动,我一度产生消极情绪,感到前途渺茫。但是年轻人思想活跃,文学的种子悄然萌发,业余时间读书写诗画画,以打发心中的苦闷。水泥车间王书记看在眼里,就鼓励我给《峰峰矿工报》写稿,叮嘱我练好自身本领,走好未来的道路,使我深受鼓舞。这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。我把诗稿交到编辑部叶方生老师手上,他微笑地让座倒水,认真阅稿详细讲评,上海口音的普通话亲切自然,温文尔雅的风度印象深刻。他对诗的见解,启发我的思维,好像一阵春风吹进我的心田。
叶老师是从《解放日报》调到矿工报的,资深的新闻工作者,集“采编写照”于一身,以他为榜样,我写作的愿望,就更加强烈了。时隔不久,我收获了意外的惊喜。1973年7月26号《峰峰矿工报》第三版刊登了我的处女作《踏着金光大道走》,报社寄给我一本诗集《蓝色的海疆》并附带当日的报纸。这一首小诗,短短八行,铅字明亮,耀眼夺目,在我看来这无异于鲤鱼跳龙门,兴奋的心情无以言表。小诗的发表引起轰动,我成了厂里的新闻人物。从此,我把报社当成“写作之家”,编辑当成“娘家人”。经常去报社送稿,当面向叶老师请教,铭听教诲,获益匪浅。以后我署名的文章陆续在矿工报刊载,虽然多为短小的“豆腐块”,但工友们很羡慕,戏称我是“江南才子”,我心里乐滋滋的,写稿更加努力了。
从写诗入行到写新闻稿件,工作任务加重,但是写稿的劲头更足了。为车间写报道办墙报搞宣传,锻炼了才干,实现了自身价值。领导也刮目相看,我进入事业发展的快车道。1976年我调到厂宣传科专门负责新闻报道工作。在矿工报这个园地,勤奋耕耘,奋笔疾书,业务水平有了新提高。报社的大门,永远向通讯员敞开。我经常去报社送稿,向编辑们学习,认真倾听稿件分析,摸索写作方法,稿件数量不断上升,质量大有起色,受到厂党委领导的好评。到报社学习的同时,我结识了许多同行,例如:制品厂的侯文晓、电机厂的张金富、羊渠河矿的张成科等人,因报结缘,交流经验,丰富了写作思路。
每年报社举办通讯干事培训班、座谈会,总编辑徐忠同志都要给我们讲课。他高高的个子,白晰的面庞,儒雅的风姿,温和的山东口音,语调沉稳,娓娓道来,把办报思想、当前问题和工作要求,讲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徐总编的模样记忆犹新,如在眼前。这位报界老前辈的领导艺术,曾经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。搞新闻报道几年间,矿工报刊登我撰写的新闻稿件总计有100余篇。有的稿件在《邯郸日报》邯郸广播电台发表,实现市级报道零的突破。全面反映建材厂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,讴歌工人挥洒热汗再创高产的精神面貌,积累了写作经验,工作迈上新台阶。
1977年,我调到厂办公室担任秘书,负责起草企业工作报告、工作安排以及领导讲话。当我起草的第一份红头文件打印出来,摆放在案头,分发全厂各单位的时候,那种成就感,忽然涌动心间,我真正体验到写作的幸福滋味。那时我很年轻,白天参加各种会议,或到车间调查研究,工作日程排得很满;夜晚加班,“点灯熬油”,度过许多苦思冥想的不眠之夜。记得为了起草一篇经验介绍材料,我跟候文明科长两人,曾经创下三天一夜不休息的写作纪录。在“文山会海”中跋涉,手指磨出了茧子,眼镜加深了度数,但是增强了工作能力。1984年由我起草的《峰峰矿务局建材厂企业全面整顿的验收报告》,一次性通过煤炭部和矿务局企业整顿领导小组的评估验收,标志着我的写作进入成熟阶段。
同年初,我被任命为厂办公室副主任,在新的岗位尽职履责,发挥才能。我没有放弃文学爱好,插空写些小说散文诗歌,在矿工报副刊《鼓山》上发表,过足一把“作家”瘾,圆了一场文学梦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乐此不疲,格外享受。同年底,我被调到了邯郸市交通局。交通局原本不接受低学历干部,无奈之下,我只好拿出报载作品以及撰写的企业工作资料,作为能力证明,破例接受了我,为在交通事业中,发挥自身作用开辟了道路。以后我在市交通局办公室、养路费征稽处、运输管理处等多个领导岗位上工作,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笔,因为这是我挚爱的事业。
我时时要求自己,提笔能写,干事有方,充分发挥领导职能,开创所在单位工作的新局面。这些都得益于那个时期打下的基础。期间,我在《邯郸日报》《河北日报》《河北工人报》《中国交通报》《河北公路》《中国交通运输》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,总结交通管理经验,宣传交通事业发展,做出了应有的贡献。退休以后,笔耕不辍,出版了《嘉陵江往事》《回望民主湖》两本散文集,并在《重庆大学报》《邯郸晚报》发表作品。几十年的写作生涯,留下一行清晰的足迹,我欣慰没有虚度年华,收获了劳动的果实。
有时提笔写作,就想起矿工报,想起那些老编辑。如若没有他们的帮助提携,兴许至今我还是个写作的门外汉,什么都不懂。光阴荏苒,岁月如歌。如今有的编辑已经去世了,有的年龄很大了,我也行将跨入古稀之年。叶方生老师,你还记得当年那个戴眼镜的高个青年吗?也许你忘记了。但是你的模样我记得很清楚。之所以印象如此深刻,都源自于你们的人格魅力。贾来泰社长招牌式的微笑极富亲和力,认真负责、统筹谋划的能力,让我们深感敬佩;王洪瑞大姐细腻的文笔,敏捷的才思,无不透露出女才子的文雅气质,让人心悦诚服;王静大姐幽默的话语,乐于助人的品德,让通讯员有种“娘亲”的感觉;王志国张仲强等人,都是我们的良师益友,曾经热忱地帮助过我们。
作为“娘家”,报社从来没有忘记在外的“游子”。1988年8月1日,在庆祝《峰峰矿工报》诞辰30周年的时候,我应邀参加峰峰矿务局举办的纪念大会,并写下《回顾与祝贺》的文章,深情回忆报社的培养,讴歌编辑们的高尚情操,刊登在《峰峰矿工报》专版上。我把矿工报上刊载的文章,精心剪贴,做成册页,经常翻阅,回忆青春往事,涵养暮年的生活;我收藏报社编印的《新闻文选》《穆青作品选》《历史故事选》《矿工报通讯》等书籍资料,以纪念那一段难忘的峰峰岁月。
一首小诗的发表,引导我走上写作道路,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报社编辑们甘为人梯的精神,永远在《峰峰矿工报》的字里行间闪光!记住他们吧!那一代受人尊敬的老报人!
2022年5月25日
范冀川,男,1953年6月出生,邯郸市交通局退休干部,上世纪70年代开始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,曾在《峰峰矿工报》《邯郸晚报》《河北日报》《中国交通报》《邯郸文学》等多种报刊发表作品,著有散文集《嘉陵江往事》《回望民主湖》等。
创城百科网文章转载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,文中如涉及广告信息自行甄别,与本网站无任何关系。发布者:admin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czxnet.com/6201.html